01067777359
跟着一块匾,听见古今事——【崇德堂】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次数 :82

《崇德堂》

尺寸:198cm x 70cm

书写时间:皇太极执政期间(1636-1653)

“崇德”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下》:“崇德而广业”,意为推崇德行以开拓事业,强调道德是成就功业的基础。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努尔哈赤第八子。前后在位17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清,年号崇德。所以1636年也被称为清崇德元年。

皇太极朝服像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在崇德之前,皇太极便有一年号为“天聪”。改号的原因则是皇太极治国理念的变化:

德字左为“双立人”,右边是“直”、“心”,皇太极以此传递他心直、心正、心宽的治国思想。

而【崇德堂】则属于匾额中的一类——【堂号匾】。

所谓【堂号匾】,就是将家风家训刻在木板上并高悬于房间正厅明显位置的警示牌。堂号在古代就是一个家庭的名片,它不仅只是一个名字,还肩负着教导后人,将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的使命。所以说堂号就是一个家族传承家风家训的简称。

这样一块【崇德堂】堂号匾也曾悬挂在一位百岁老人堂前。

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凭着出众的能力与才华,成为研制团队人员之一。从这之后的30年时间,他同团队一同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潜心研制核潜艇。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在黄旭华的带领下,长征1号和长征2号核潜艇最终取得成功,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能够制造核潜艇的国家,整个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

潜艇题材油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展陈

1986年底,黄旭华回到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此时的他早已两鬓斑白。对着母亲,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一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家人才从报道上知道了他曾经的工作。而他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从崇德堂走出去的黄旭华,为了祖国事业而隐姓埋名;以身作则,传给了子辈、孙辈们,树立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8字家风。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但美好的品德精神伴随着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昂扬向上、奋发进取。

-----------------------------------

而【崇德】作为一种美好品德,也影响了一位曾经用镜头记录我国航空事业的军人,他在退伍后还想再为党和人民做一些事情,那就是原解放军长城出版社社长李培义。

李馆长与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东风五号”

2010年,李培义先后收到92岁高龄娄师白先生在病榻上书写的书法作品《尚德》、82岁高龄林凡先生赠送的一幅书法作品《依然君子德,处处总相宜》,于是“以文载道、以艺传德”,以书法的形式传播“道德文化”的想法便由此产生。这两幅作品陈列在崇德堂博物馆感恩堂区域,向到馆参观的人们传递着美德的火炬。

崇德堂博物馆感恩堂区域

因着对于道德的崇尚,他以崇德堂为名,建立起崇德堂匾额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最大的特征就在于所有的藏品都包含一个“德”字;在这里,数千件藏品讲述着许许多多的美德故事。

这块匾额从清代走来,走出博物馆,又走进商圈,通过文物快闪活动讲述匾额的故事,衍生的文创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传递着美德之声。

2024年5月18日蓝色港湾文物快闪活动

(点击图片跳转微店)

未来,崇德堂博物馆将继续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传递【崇德】 的力量,讲述【崇德】的故事。


——————————————————————————————————————————————————————————————————————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1067777359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