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777359
文明中国·北京 | 道德之光,照见文明北京的首善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次数 :20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图片

  北京钟鼓楼的檐角漫过暮色,青砖巷陌渐次褪去白日喧嚣,范来友戴上红袖标,攥紧那只被磨得锃亮的旧手电筒走出家门。透水青砖在他的脚下发出细碎声响,他手中的光束一一掠过胡同里的门墩、砖墙,停在了一户独居老人家门口的台阶前。

  “王姐,您要是晚上想出门,记得穿门口那双防滑鞋。”范来友抬手敲了敲院门,王奶奶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知道啦老范,又麻烦你跑一趟!”

  2017年,范来友和三个退休的老伙计一合计,把每天晚饭后的“遛弯”变成了“夜巡”。“钟楼湾社区这11条胡同、2300多户人家,哪家孩子放学晚归,哪家老人独自居住,看久了就都记在心里了。”

  如今已是范来友夜巡的第八个年头,近3000个夜晚的脚步声,成了街坊们口中“安心”的代名词;一句“多亏了老范”,是大家最质朴的认可;群众投票将他选为“东城榜样”,则是民心所向的回响。


图片


  范来友(右二)与夜巡队队员。首都文明办供图

  范来友手中亮起的光,恰是北京基层治理里最暖的“凡人微光”。它沾着烟火气,裹着百姓情,让“做好人、行好事”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心向往之的日常。

  在北京,一个个“好人”故事用细腻的笔触,一笔一画勾勒出首善之城的“德治”图景。

  “好人”如何选树?——用“有温度”与“接地气”厚植民心沃土

  “那时候岳母、妻子刚离世,岳父整日不吃不喝,我攥着岳父的手说‘以后我来养您’,这话不能不算数。”在顺义区仁和镇临河村,薛胜华早上出门买了菜,回家就进厨房忙碌了,“老爷子牙不好,饭得煮得软乎点,晚上再换着花样做炖菜。”二十多年从未间断的孝善,如今被薛胜华年幼的孙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家伙说:“我长大也要像爷爷一样,孝顺长辈。”一颗道德的种子,于耳濡目染中在新一代心中扎了根。


图片


  陈静查看果树生长情况。首都文明办供图

  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的果园枝头坠满沉甸甸的梨子,“农闲课堂”里却比果园更热闹——村民们围坐一圈,认真记录着“梨王”陈静讲解的农技知识,他们说:“静姐从城里回村后,不光自己创业成功,还带着大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跟着她学,准没错!”“85后”陈静通过“帮、扶、教”,带动周边数百户果农增收致富。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后安定村榜上有名,这份荣誉里,藏着她与村民们共同的汗水。

  感人的故事背后,是这些年典型选树、以德育人的举措思路:不树“完美偶像”,只寻百姓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1600余组先进典型登上“北京榜样”年榜、月榜与周榜,90人获评首都道德模范,185人获首都道德模范提名奖;2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7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图片


  2024年北京榜样颁奖典礼现场。首都文明办供图

  这串数字的分量,远超统计本身——当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美德融入烟火日常,“做好人、行好事”的观念便如胡同里的老槐树般深深扎根,枝繁叶茂,让北京的文明底色更具生命力。

  从“一枝繁叶”到“一树葱茏”,凡人善举汇聚成的道德力量,让整个中国的文明底色更具生命力。

  而这样的民心所向,正是“德治”真正被群众认同的核心所在,也是文明中国建设最坚实的根基。

  “德治”如何推广?——以“不独行”与“被尊重”培育榜样之林

  “2009年我遇到难处时,是社区帮了我,那时候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在社区的支持下,萌生“反哺社会”念头的张梅牵头成立志愿服务团队,以“传递正能量,感染身边人”为使命,以“80后”义工社为平台,带动更多人发光发热。


图片


  张梅为记者介绍“80后”义工社的工作开展情况。王楠 摄

  站在义工社活动室里的老照片前,张梅的语气里满是欣慰:“最初我们只有7个人,都是社区里想为大家做些事的邻居,现在队伍里已经有3000多人了。”

  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拧成一股绳?张梅笑着晃了晃手里的一叠彩色卡片。

  “榜样卡”“星级志愿者反哺服务卡”“温馨家园积分”……一张张卡片虽小,却藏着崇德向善的强劲引力:对区级以上先进典型,义工社一次性划拨1-3万积分,既可兑换生活服务,也能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这份巧思,正是破解“好人独行”的密码之一。

  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另一种“德治”的传承正在发生。在这个首都文明办认定的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480块德文化匾额、500多张古拓片、数千幅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是“会说话的道德教材”。


1367644517.jpg


  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里的德文化匾额、古拓片以及书法作品,向参观者无声地传递着德善理念。 

  在一块清代的“德重桑梓”匾额前,馆长李培义用手指轻轻拂过边缘,话语中有着对道德的珍视与敬畏,更饱含让“德”文化浸润人心的期许:“让人们摸着斑驳的牌匾,听一听‘孝’‘廉’‘仁’的故事,远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能叩击人心。”关于德育,他还有着暖心的倡议:“春晚题字送‘福’固然好,可‘有德者自然有福’,若能题‘福’又题‘德’,更是把道德的根脉植在了人们心里。”

  更让人动容的,是北京对“好人”的尊崇。“礼遇北京榜样联盟”吸纳了鸟巢、北京野生动物园等127家单位,为“好人”们送上文化体验、医疗保健、生活便利等专属礼遇;逢年过节,首都文明办会上门慰问先进典型,邀请他们看体育赛事、参与春晚录制——一年比一年更好的礼遇政策,让“做好事”的人被尊重,让“想参与”的人有方向。

  以平台为基、以激励为引、以巧思与倡议为翼,首都文明办搭建起全方位的“扬善”体系:线上展播道德模范事迹、开展“德治”实践交流,线下联动资源打造“德治”实践驿站,为群众提供发声与践行的阵地。这些举措同向发力,推动“德治”从“少数人践行”变为“多数人自觉”,汇聚成滋养城市进步的暖流。

  而这样的“扬善”体系,正在全国形成共鸣。各地以差异化的创新举措,呼应着北京“让好人受尊崇”的理念,共同织就崇德向善的保障网络。

  当“好人”能被看见,当“好事”获得赞许,“德治”推行中的“参与难”,就此慢慢解开。

  实践如何升级?——让“烟火气”与“常态化”催开善治之花

  如何让“德治”从“道德模范的表率”,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常态”?

  北京给出的答案,是构建“选树、宣传、践行”的完整闭环——选树时“沾着烟火气”,让先进典型懂民情、能带动;宣传时“用百姓爱听的方式”,让治理理念传得开、入得脑;实践时“让榜样发挥力量”,让社会治理有活力、见实效。

  范来友的身份远不止胡同里的“夜巡员”,作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见到不文明旅游行为,他会上前温和劝阻,用脚步守护文化根脉;薛胜华也不只是“孝老女婿”,还是社区里的太极拳推广人,他带着岳父锻炼的同时,更将健康生活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社区里早起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邻里间的关系更热络了。


图片


  西城区“红色会客厅”中,“北京榜样”任晨阳向群众宣讲“一针一线的坚守,一言一行的传承”。朱乔明 摄

  把“好人”与“德治”的故事讲得人人爱听,北京也有着不一样的探索。西城区的“红墙文化大讲堂”上,“北京榜样”任晨阳捧着中华老字号“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指尖划过细密针脚,讲的是“一针一线的坚守,一言一行的传承”;青年演员马熠桥唱起原创北京琴书《红墙下的西城大妈》,“红袖箍、红马甲,胡同里的‘平安花’”……唱词刚落,掌声便如潮起。宣讲过后,大家跟着讲解员在烂缦胡同CityWalk(城市漫步),看老胡同的新变化,听“西城大妈”的值守故事,崇德向善的意识,就在这样的熏陶中住进心里。

  更为珍贵的是,这份“治理动能”正在代际传承。首都文明办推动“榜样进校园”:范来友带学生走胡同,讲门墩上的文物故事;李培义教学生拓印“德”字匾额,让墨香里的道理住进孩子心里;在高校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跟着义工社做服务——当孩子听着“好人”的故事长大,当大学生跟着“榜样”做志愿服务,“德治”赋能治理的“未来力量”,便在这样的带动下茁壮生长。

  北京的实践,也为全国“德治”赋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实践,让城市治理的“北京经验”,升级为文明中国的“共同实践”。

  钟鼓楼的暮色中,范来友手里的光还在胡同里亮着,更多人的身影,正顺着这束光走来。在北京,“自下而上”的选树里有“德”,“尊崇有德者”的礼遇里有“敬”,“榜样带动治理”的实践里有“爱”,使认同、参与、赋能的光亮不断凝聚,不仅照亮了城市治理的“德治”之路,更照见了首善之城最深厚、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原来向善的路上,满是温暖的光。(采访报道组:朱乔明 王楠)

       本文转载自中国文明网。

——————————————————————————————————————————————————————————————————————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1067777359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