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777359
文明中国·北京 | 古韵今声的文明对话——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探访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 :12

文化遗产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古老文明怎样滋养当今城市文明?2025年初秋,我们走进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答案。

老传统的新表达: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在许多人眼中,“文化遗产”仿佛自带时光的滤镜:是戏台上渐散的余音,是只能在博物馆里被定格的、沉默的“过去”……美,却与沸腾的当下无关。

可如今,这层滤镜被打破:国潮爬上冰箱贴,小小剪纸变成时装……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可穿戴的“当下”,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钟鼓楼下的市井生活

天刚破晓,钟鼓楼飞檐染上一抹清晖,大爷大妈们迎着微凉晨风,气定神闲地打起太极拳。

早饭过后,广场上愈发欢腾,彩毽在脚尖轻盈起落,如蝶纷飞,笑语喝彩声声清脆。

暮色四合,广场舞旋律跃动夜空,晚风与节拍交织,融入钟鼓楼沉静的剪影之中。

这,便是北京钟鼓楼广场的市井日常,一幅流淌着烟火人间的生动画卷。

老遗址的新生命

正阳桥石桥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为了适应城市交通发展,民国时期,正阳桥改建过;20世纪70年代,因道路改造,古桥被埋入地下。

“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来了都说‘年轻时候都在这游过泳’。”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运营主理人张仔茉笑着说,如今被考古挖掘出来,主要是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更完整的历史物证。同时,方舱的对外开放也能够更多地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

图片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内以镇水兽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张群摄

“要让年轻人喜欢,就要用他们的语言讲故事。”张仔茉说,“神兽Cube”概念应运而生,并由此开发了一系列以镇水兽为主题的文创产品。

胡同里的现代生活

“以前14户人家挤在一个院里,现在只剩2户,宽敞多了。”东城区福祥社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肖今介绍说,通过“申请式腾退”政策,雨儿胡同30号院12户居民外迁,使留下的住户获得了改造空间。

在胡同修缮治理项目中,东城区坚持“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申请改善的居民首先需要拆除自建房。

“因为平房层高高,我们采取非常先进和现代的Loft房型对房屋进行改造。”肖今说,申请的居民基本上都在家中实现了“厨房和卫生间自由”,再也不用在大冬天的夜里跑公厕了。

剪纸里的新时代

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关键阶段,谢灵和两位剪纸传承人决定用剪纸再现这条古都文脉。

图片

北京市非遗剪纸传承人谢灵在西城区红墙文化大讲堂上分享自己与剪纸的故事。张群摄

“中轴线7.8公里,作品就做7.8米,这么大的剪纸,光是铺开纸张就要五人配合。”

“传统剪纸多是平面对称,可中轴线建筑是立体“叠罗汉”,怎么表现层次感?”

……

试了无数次,整整6个月,画卷终于完成。谢灵感慨道:“当作品被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永久收藏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值得!”

与此同时,如何让剪纸讨得年轻人喜欢成为谢灵研究的新课题。

“我想让剪纸时尚起来!”谢灵尝试用剪纸做人物肖像,把名字设计在传统纹样里,开发成各种文创产品;为穿汉服小姐姐设计会“绽放”的云肩裙摆。

老地方的新角色:文化遗产地化身文明实践阵地

在许多人心中,“文化遗产地”总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是红墙内斑驳的碑刻,是老街中寂静的深院,是只能被瞻仰、被铭记的遥远符号……庄重,却与真切的日常相隔。

而如今,这样的印象正被重塑:博物馆里开展“开学第一课”、钟鼓楼里开展科普活动……文化遗产地成为可参与、可共享的“文明课堂”,在当代生活中续写温暖篇章。

匾额博物馆里的德育课

坐落在朝阳区王四营乡的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北京市首家“类博物馆”,也是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收藏了400余块道德主题古匾。

崇德堂博物馆-1.jpg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内展示的匾额。

“许多学校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以及校园重要活动等都来到我们博物馆举行,在德育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馆长李培义骄傲地说道。

今年6月份,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400多位六年级师生和家长齐聚博物馆文化大讲堂,共同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毕业之旅。

“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去年我们共举办了185场活动。”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工作人员孙畅介绍,博物馆几乎每两天就迎来一场热闹聚会,已成为周边村民、企业和学校热衷的文明实践阵地。

钟鼓楼里的文化客厅

“我们每年光二十四节气就有48场活动,每场都不重样!”作为北京市市、区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京钟鼓楼正以新颖方式打开文化遗产——击鼓鸣钟表演、主题展览、趣味问答、科普教育等,让市民游客体验古老建筑焕发的新生机。

重阳节特邀老同志参观,周边学校可预约专题讲解和实践活动,“内容有误我们当场纠正,桌椅板凳全提供!”讲解员介绍说,北京钟鼓楼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从社区居民到在校师生、各地游客,人人都能在此感知传统,北京钟鼓楼已变身为一座持续生长、向所有人敞开的文化客厅。

守护者的新使命:焕发文化遗产的文明活力

在人们印象中,“守护文化遗产”似乎总带着某种遥远的庄严:是专家案头的考据,是修复室里的小心翼翼……重要,却仿佛与老百姓隔着一道门槛。

而如今,这样的距离正被悄然缩短:从银发长者到幼小孩童,从社区工作者到企业职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正以温暖的行动力,让文化遗产的守护成为可参与、可助力的日常。

古道守护者

“我就是门头沟人,门头沟古道特别多,就想为保护古道做点事。”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队长于有君说起自己组建志愿队的初衷,非常质朴。

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2900人,志愿队队伍越来越壮大,队员们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我们群发公益活动预告,不到二十分钟,报名人数就有50人了!”于有君骄傲地说。

图片

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的志愿者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于有君供图

“刚开始捡垃圾的时候,其实还有点放不开、弯不下腰,后来慢慢在队友们的感染下,就主动下手捡垃圾了。”60岁的吴春英从2018年参加志愿队,到现在已经有七个年头。

“团队里不少人岁数都比我大,却都起早贪黑的,家离得远还比我们来得早,远的队友早晨四五点钟就出门了。”说起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事,吴春英非常感慨:“有一年门头沟发洪水,我们队里有个大姐,背着帐篷从市里赶来清淤泥,特别让人感动。”

“队伍里最大的一位志愿者都75岁了,我今年53岁,还能再干十年!”于有君爽朗地说道。

2014年组建以来,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行走古道2万多公里,为古道和沿线文物保护、环保宣传、古道文化宣传和古道清山等活动默默贡献着力量。

长城守护人

“许多年前,有一个小站在现实中遇到的真实故事,长城边的孩子为了抓蝎子卖几毛钱把墙给推倒了,因为蝎子就在石头缝里。”长城小站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张俊说这件事对他们触动非常大,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保护长城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这些志愿者,而是住在长城脚下的一些乡民。”

于是,大家开始行动,以长城为背景,给老乡拍照、送照片。后来,他们跑学校、办影展、捐图书,发起“家住长城边”项目,让孩子把故事带回家。

但,还远远不够。

“我们调研的时候,有村支书感叹‘我们捧金饭碗,但是饿肚子’。”张俊想改变这一切,他想:“村民能从长城得到收入,才会真正守护它。”

于是,他们想到“长城嘉年华”这个概念,想办法把长城脚下的村庄变成长城文化村落,吸引更多人进入到村落里面去体验长城文化,进而促进政府、商业企业来投资建设。

“‘长城嘉年华’不只适合乡村,也非常适合非长城地带。”张俊说,目前项目理念整合进入云游长城项目,正在跟有关方面谈合作,根据一线城市的需要,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打造长城知识库、游戏等数字体验场景,“让不到长城的人,也能体验长城文化。”

26年来,张俊和长城小站文化传播中心的志愿者们在不断调整中默默保护着长城。他们和长城的故事,远未结束。

琴书中的志愿情

“带一个红袖箍,身穿红马甲……处处是大拿。”在西城区烂缦胡同开展的红墙文化大讲堂上,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琴书第三代传人马熠桥声情并茂表演了原创剧目《红墙根下的西城大妈》。

“平时在街上走,经常能看到她们,我的作品也是根据她们真实故事改编的。”马熠桥感慨地说道:“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常常忽视家附近像西城大妈这样的志愿者,她们也一直默默保护着我们、守护着北京。”

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相融,当文化遗产地成为文明实践场域,当普通人成为文化遗产守护者,城市的文明脉搏便如此强劲而悠长。(张群)

(责任编辑 陈梦谣)

本文转载自新闻网

——————————————————————————————————————————————————————————————————————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1067777359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