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作拓片?
我国名碑帖刻石,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对它们的损坏,自宋以来,采取了集中保护的方法。在宋代元右二年(1087年),为了保存“开成石经”,建立了西安碑林,九百多年来,碑林不断扩大,收藏不断丰富,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碑石约3000方,共设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的碑石1087方。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碑帖刻石最多的地方,除此以外,还有曲阜碑林、昭陵碑林、岱庙碑林等。凡已经入藏的碑帖刻石,都是作为国家文物进行保护着。有的名碑,为了避免进一步的风化和损伤,除外面加保护罩外,还在碑文上覆以金泊纸。非特殊情况、经特别批准,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这些碑帖刻石制作拓片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制作拓片的技术,对于碑帖的收藏者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用场。但是,相对于20万这个巨大的数字来说,入藏数是相当少的。因此,拓技的掌握,对于收藏者不仅有用,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即使你在拓术方面的知识,在制作拓片上派不上用场,在碑帖的鉴定上也会有帮助的。也可以说,制作拓片的知识,对于碑帖拓片的鉴定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一点,下面,将拓片的制作技术作一个扼要的介绍。
工具材料的准备
制作拓片的主要工具有:棕刷,是用来刷纸、上纸的;打刷,是在上纸之后,用来将纸均匀地打入凹陷处,使纸面和器物之间不留空隙;木榔头,主要用于敲打宣纸的接茬处,使其能牢固地衔接起来;扑子,也称拓包、墨包,是用于拓片上墨的。另外,如碗、墨盘、抹布、毛刷、毛巾、小喷雾器等,都是制作拓片的必备工具。有些工具在商店里能买到,有的则需要自己制作。
有了工具以后,还要准备一些材料。首先是纸张。对于纸张的要求是,白而细腻,柔软且有拉力、薄而有韧性。大多采用为宣纸和皮纸,也有采用高丽纸或连史纸的。其次是墨。墨以紫光为佳。用墨量少的时候,可以用墨锭磨墨;量大,则可用“一得阁”或“曹素功”墨汁。如果在墨汁中掺适量的水,然后研磨,其效果更理想;再就是白芨水或稀释胶水,其作用是使纸附于碑上。
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叙述起来就更简单了,主要是三条,洗碑石、上纸和上墨。洗碑,就是把碑上的污垢藓苔清洗掉。使用工具,有毛刷和竹扦等,以不伤碑石又能将污垢除净为原则。上纸,分干上和湿上。干上纸,就是将拓纸直接上在刷有白芨水或清水的碑石上。湿上纸,就是将拓纸叠好放入清水中,然后将湿纸上在碑石上。上墨,就是用扑子沾墨,采用扑或擦的方法,将墨上在附于碑石上的拓纸上。
上面所介绍的工具材料和操作程序问题,只是说了个大概,在实际操作中,是十分复杂的。现在,书店里有一些制作拓片的专门书籍,可购回参考。要拓出好的拓片,理论、工具材料及操作程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拓工的经验。同一碑石,两个拓工同时拓,优秀的拓工制作的拓片,质量就高,价格也高。有的拓片上,还署有拓工的姓名。还有的碑帖收藏家,只收某位优秀拓工的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