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千千万,要问在谁身上可以看到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文化影子,莫过于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陕西凤翔年画。
它像安塞腰鼓一样,热烈而张扬;像陕西珙桐一样,蓬勃又茂盛。
安塞腰鼓表演现场 图片来源:陕西省文化馆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宋元时期,在千沟万壑的“山窝窝”里,这种淳朴又自由的民间艺术就已经生根发芽,用“祖传秘方”、“家传绝学”的方法世代相传。明代《雍胜略》这样描写凤翔南肖里村年画世家的新年场景:“年画市集,货如山海”。明正德二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至今已传承延续了20代。
20世纪70年代末邰家年画作坊
图片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一年有四季,季季“仪式感”
你以为凤翔只有过年才贴年画吗?
No no no,凤翔人把日子过成了“四季年画展”
——春贴《谷雨神》祈丰收,夏挂《钟馗》驱五毒,秋悬《龙王》保雨水,冬请《灶君》上天言好事。尤其谷雨节气时张贴的“谷雨画”更可谓精彩纷呈。
一年四季下来,仪式感直接拉满。
《张天师降五毒》邰立平作品
传闻逸事,身价up up!
传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西逃至凤翔,惊魂未定自是不必说。凤翔当地画师连夜赶制《二十八宿护驾图》,将星宿神将与清军将领相貌融合。慈禧见画中“神仙”竟酷似随行护卫,认为此行有星神庇佑,于是大喜之下敕封凤翔年画为“西府神绘”。虽无正史佐证,但从此凤翔年画身价暴涨,陕甘商队甚至用年画代替银元结算。
《拉里贝的中国影像记录》清代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透过你的眼睛,看到了许多人。”
在凤翔年画身上,有着许许多多传统技艺的影子,原因很简单:
一是技法的融合。
凤翔年画的制作与霍去病墓石雕共享“循石造型”理念——尊重材料本性,三分雕琢,七分天成。在雕刻艺术极为发达的凤翔地界,你可以在年画上看到汉代瓦当、木刻版画的身影。
霍去病墓前石刻《马踏匈奴》 茂陵博物馆藏
二是匠人习得多重技艺。
在凤翔走街串巷的“活计匠”,天一黑,灯一亮,鼓点一响,就是一个人做戏班子,几根丝线唱念做打的皮影戏人;看见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新学了水墨画、画上题字的习惯;逢年过节又可以将闲暇时刻的木版印将些出来,一些吉祥年画换成铜子,美好的新年期盼就溜进了千家万户。
皮影戏 图片来源:陕西省艺术馆
于是,凤翔年画既具有刻版的匠气,又有皮影的故事性,保留文人题字的偏好,带着瓦当制作的洒脱与肆意。每一张都极具特色,难以复制。
“汉并天下”瓦当 河南博物院藏
《小人图》邰立平作品(局部)
以门神和家宅六神为主要表现人物的凤翔年画,以“纸码画”、“吉祥画”两大传统种类,依托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与种种民俗相伴相生,不断发展壮大。
《秦琼敬德》清代(后刻)邰立平作品
《秦琼敬德》清代(后刻)邰立平作品
工艺流程
六道春秋铸一画:
凤翔年画制作堪比精密工程,需经选木、制版、拓稿、刻版、调色、印刷六道古法。
陈椴木上刻乾坤:
选取秦岭百年椴木,阴干五年以上,雕刻时需“冬刻阳线(木质脆硬),夏刻阴线(木质柔韧)”。
土法制色有玄机:
红:采凤翔本地红胶泥,兑米汤发酵三月,得“泥红”(比朱砂更沉郁)。
绿:用核桃叶与铜锈调配,成品遇湿不晕,谓之“千年绿”。
一根墨线现百态:
早期的凤翔年画大多用线,用墨线的稠密稀疏,起大“势”抓出形态特点,平面的空间进行创作。威武又质朴的门神、铠甲金衣的武将在人工染色后便活灵活现。
开光上粉敬神明:
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凤翔年画的印制后加入开光、上粉步骤,经此一步,人物面色含光,神人同形,民间的手艺人们用年画记录人所特有的“神明”气息。
原色相撞拟苍黄:
相较于其他年画常用间色、大小色块相配,凤翔年画配色大多只使用原色,呈现出与黄土地十分适配的苍凉而浑厚的原始生命感。
传承与发展
凤翔,位于八百里秦川的“天府”(古称),地势优越,土壤肥沃,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碰上兵灾战乱,凤翔年画便备受打击。但一逢着太平盛世,凤翔年画修生养息便又再次枝繁叶茂。
《雪景寒林图》天津博物馆藏
改革开放后,凤翔年画赶趁时代的春风,以独有的自然形态与承载的传统文化符号,走出国门,奔赴大洋彼岸。
中突建交60周年招待会非遗展中的凤翔木版年画
2024年,出身邰氏木版年画世家的凤翔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立平应邀选取陕西凤翔年画中的代表作品,亮相崇德堂博物馆【年画里的中国】·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黄土高原的故事在燕赵大地上赓续新的传奇。
邰立平老师在制年画版 图片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山窝窝里飞出的“彩凤凰”
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到联合国展厅,凤翔年画以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用最直白的红绿黄紫,写就黄土高原最炽烈的视觉史诗。突破文化壁垒,讲述浓墨重彩里的中国故事,跳跃着原始而有力的文化脉搏。
原始但张力十足的画作,
续写未被驯服的民间原力。
辗转金戈铁马与刀光剑影,
希望与传承的烟火抚云而来。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