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洗春色,东风唤万物。春风回暖,草木萌动,恰是播种好时节。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让春意更浓,让大地更绿。
树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象征着自然与生命。
枝繁叶茂的树木浑身上下都在滋养着我们,树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树根牢牢抓紧地下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树上的果实可以为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
有树的地方就有生命,它为鸟虫提供栖息地,为人类遮风挡雨,为世界带来充满生机的绿色。

在古义中,“树”指的是培养,动词,所以“树木”古义是指培养良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德育被放在我国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理念,所收藏的实物与资料贯穿古今、涉及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基于“物”,服务于“人”,场馆内“无处不教育,无物不教化”既是终身教育的阵地,也是青少年探寻道德文化的窗口。
在崇德堂博物馆,我们不仅可以从百余块以“德”为题的牌匾中了解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蕴含的道德真理,也能汲取到如商德、坤德等领域的德育新思想。知之不如行之,我们还能亲手体验造纸、传拓、印刷、装帧等传统制造工艺。

说到造纸,承文载道而不自显是为纸之谦德,树亦如此。
造纸术的诞生是文明的转折点,它纳九天十地之广阔于方寸,汇千古治乱之思索于案牍,它更在拓宽历史道路的同时,衍生出自身独立的纸道与纸德:
谦,承文载画而不自显。
和,墨润气畅而不滞笔。
俭,素材尽用而不糜费。
韧,千皴万擦而不折损。
古人把纸张尊称为“楮先生”,就是源自楮树这种造纸原料,也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构树。造纸与植树紧密相连。一棵树大约可以制作200kg纸浆,当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出造纸术时,就赋予树以重任,让它服务于人类,让它记载历史,传承知识,没有树木怎能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载,怎会有千古流传的典籍书画。
树牺牲自己变成纸本,让我们写画,它变成书陈列在图书馆之中,供我们翻阅、获取知识,让我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树木不图回报,它默默付出,却不为人知。

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林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吴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靡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樟” (《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自然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
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国家当权者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周朝设置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曾”(《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 (《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
自然界自有其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而我们能做的便是汲取前贤智慧,信守自然法则。值此植树节之际,静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步入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持久共生的正确途径。

此时,泥融沙暖,春山可望,一切都在醒来,大地的卷轴已经展开,让我们一起奔赴自然,种植收获!